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半岛手机网页版,半岛(中国)参赛项目“擎天架海—船用智能胎架领军者”“惊涛‘焊’浪—国之重器焊接行业领航者”荣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秋丰白玉—新型杂交‘航天蚕’引领蚕桑产业振兴”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国赛金奖。日前,大学生通讯社采访了获奖团队,倾听他们勇攀高峰的故事。
擎天架海 勇攀高峰
胎架是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其排列组合构成了船体分段建造的工作台。“擎天架海”团队为研发智能胎架系统,先后19次调研了国内多家船舶企业,拥有100多种船型的100多万条设计及建造工艺数据库,为胎架最优个数计算及智能化布置提供基础。最终,团队成员研制出融合智能感知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具有支撑点位自适应计算和布置、支撑高度智能决策、建造过程智能监控功能的国内首款智能胎架系统。
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擎天架海”团队是第一次参加“互联网+”比赛。“大家对比赛的认知比较空白,各方面经验都十分欠缺,比如答辩的经验。为了赛场上几分钟的答辩,团队成员每天要反复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备赛时,团队成员每天都要模拟答辩场景,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我们非常珍惜接受专家质询的机会,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来总结完善项目,提高答辩水平。”大家把专家莅临指导时提出的问题浓缩提炼成两百多个条目一一记熟,这样才能做到在赛场上对答如流。团队成员表示,“自信都是自己给的,平时多磨多练,赛场上才能一战成名。”
沈洁被大家称为“财务总监”,为团队成立公司作出了积极贡献。比赛之初,她对公司运营、商务洽谈、税务政策等问题都不够了解,目光还囿于校园内,更不用说思考商业发展前景了。在指导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之下,沈洁快速成长。目前,“擎天架海”团队已成立江苏云海胎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并采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产品推广模式,确定了“短—中—长”三步走的企业发展战略。
从四月中旬到十月上旬,备赛是一场“持久战”。团队成员也曾为了攻克难题挑灯夜战,但他们从未想过就此止步。机械楼小小的一间教室里装着“擎天架海”团队的远大梦想,每个成员都奋力拼搏,不断挑战自我。“我们整个团队一起参加‘互联网+’的经历,一定会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回忆。”
惊涛“焊”浪 奋楫笃行
“惊涛‘焊’浪—国之重器焊接行业领航者”项目负责人郑天泽告诉记者,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台低功率激光诱导二氧化碳电弧复合焊接装备,率先实现了低碳钢中厚板T型接头的连续稳定焊接,建立了多场景激光与电弧复合工艺数据库,提高了船舶焊接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了焊接烟尘污染。惊涛“焊”浪,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引领焊接技术创新。
团队致力于打破技术壁垒,研发出的国内首台低功率激光诱导电弧焊机,具有焊接熔深大、速度快、变形小、搭桥能力强等优点。“与传统CO2气体保护焊相比,其效率提高35.2%、成本下降44.9%;同时,与国外高功率焊接设备相比,成本下降62.6%,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谈起项目成果,郑天泽十分自豪。
然而,前进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年暑期格外炎热,团队备战省赛时,正值材料学院实验室搬迁,团队成员只能每天早上6点-9点到东校区动力楼进行实验工作。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结论,激光的加入可以显著地稳定电弧。“一开始,队员对项目都有十足的热情,也很有冲劲,但是比赛任务繁重,往往要反复打磨,而有的同学前记后忘,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难关一个接一个,考验着团队成员意志力和专注度,老师为队员们鼓劲、打气,让大家重新找回了热情。
“当时这个项目团队的成员刚加入时,有三个技术难点很难突破,一是难以控制电弧的稳定性;二是难以控制激光与电弧的拟合工艺;三是难以整体把控对焊接工艺数据库参数的调配。”郑天泽介绍,自研究启动以来,团队一茬茬接力,共历时五年数据采样,形成了激光与电弧最佳焊接工艺数据库,八年的专业理论和工程经验积累,三代焊枪迭代开发,为今天惊涛“焊”浪的完美呈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心血。
参加路演的吴尚航同学说,为了拿到更好的名次,团队成员在暑假里基本上没有休息,备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其他成员讨论如何修改和完善方案,晚上做整理,通过收集资料来加深记忆。学校多次请来专家进行指导,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惊涛‘焊’浪”项目团队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反复核对实验结果,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迎接他们的是成功的硕果。
秋丰白玉 助力脱贫
“秋丰白玉”项目负责人白致远是生物技术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第二负责人于春雪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白致远专攻核心技术,于春雪负责市场推广和企业经营,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是“黄金搭档”。
项目最早起源于2015年起生物技术学院逐年开展的“服务蚕桑 共筑丝路”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团队依托半岛手机网页版,半岛(中国)研究生支教团平台,每年驻扎广西德保县、平果市,深入蚕桑产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支农服务。项目成员也逐步形成了由白致远、李奕彤、吴成坤、李佳双、郭际云等同学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由于春雪、毕克、籍张轩、朱芊芊、盛英雯等同学组成的市场运营团队,以及由朱大林、周丽琴、张亮、蒋师东等同学组成的支农服务团队。
白致远和于春雪回忆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忘的回忆时提到:“当时有一位李海萍阿姨,是养蚕个体户,不了解科学养蚕,只好用‘土办法’,把一个又破又小的房间当成蚕房,地上堆满桑叶,用这种方法养蚕,蚕的存活率很低。”为提高收成,李海萍去广西南宁和百色的蚕业技术指导站学习技术,同时在网上发布求助信。团队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见李海萍的来信,便前往广西对她进行技术帮扶,通过发放优质蚕种、推行小蚕共育技术、建设集约化蚕房等技术手段,提高了蚕的存活率,养蚕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升。2018年,李海萍带动200余户农户成立合作社,种植了3千余亩的桑园,年利润达80万,该合作社还带动了120余户贫困户脱贫。
在广西,像李海萍阿姨这样粗放式养蚕的个体蚕农不在少数,蚕农经常因蚕病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秋丰白玉”项目团队利用分子标记育种技术改造航天蚕种“秋丰白玉”,并结合实践,对该品种进行多次遗传改良,提升耐氟性和茧丝质,为对口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指导,解决蚕粗放式养殖下易染病导致减产、绝收的问题。团队通过精准化小蚕共育技术,解决散户蚕农稚蚕养殖中遇到的致病率高、死亡率高等困境,建立了系统科学的饲养体系。
“对于我们这种做农业项目的,农民的困难其实就是我们的困难。”白致远介绍,2020年初,全国爆发疫情,蚕茧价格暴跌,桑农因为减价,甚至想挖掉桑树改换营生,蚕业研究所及时给予桑农帮助,挺过了艰难的日子。“今年的价格也总算是回暖了,虽然困难很多,但是团队都坚持了下来。”
谈到未来展望,白致远说:“未来我们会继续针对全国各大蚕区面临的不同需求,做定制化的蚕种研发,还将努力提高不同地区蚕丝的质量,这就是我们的大致目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