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科大的故事 | 凌国平:深深扎根这片沃土

作者:凌国平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半岛手机网页版,半岛(中国):2023-07-04 投稿时间: 点击量:4196

【人物简介】凌国平,中共党员,副教授。1941年生,1963年8月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毕业并留校当教师。1979年10月调任镇江船舶学院工作。曾任学校液压与测试教研室主任、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教学督导组成员等。

从1979年10月到镇江船舶学院,我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做科研,退休后又在教学督导组、关工委和江科大摄影家协会继续发挥余热。四十余载光阴飞驰,我在这里生根发芽,也见证着江科大这片沃土开花结果。

“对学校始终满怀热情”

镇江船舶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为了提升师资质量,从全国各地陆续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我就是其中之一。从北京调来镇江工作实属不易,当时省里希望我作为石油方面的专业人才留在南京。但我有高校工作经历,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有经验;作为新升大学的船院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方向稳定,我渴望在这里迎接教育事业的春天。最终,经过大半年的周折,我如愿来到学校工作。

当年,引进的青年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大家背景各异,有的之前是工厂技术员,像我这样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反倒是少数。我们到了学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上课做准备,不仅自己学习教材、摸索教学,各个教研室还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大家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经验放在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时任二系(机械工程系)主任于哲明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关心,经常主动询问我们的建议和想法,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良好环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系部和学校对我来说就如同自己家一般,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个“家”越来越好,希望“家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我曾担任八系(机械工程系,1988年12月,原二系分建为动力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工会主席,作为一个教学科研人员,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去做这方面工作,组织了大大小小各种活动,座谈会、游园、参观、比赛、文艺晚会......同事之间接触多,系里气氛自然就活跃,彼此间很亲近,对系部、对学校很有归属感。在教学科研之余,大家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精神是昂扬向上、充实饱满的,看到大家高兴,我也觉得高兴。

四十多年的时光,亲眼看着、亲身体验着学校的变化,早已让我与学校血脉相连。从当年的镇江船院到华东船院,再到现在的半岛手机网页版,半岛(中国),东校区的综合楼、运河边的读书长廊、大气的新校区、先进的实验设备......还有不断增长的学生和教师数量,无论是学校一点一滴的细小变化,还是激动人心的大事、要事我都见证过、铭记着,对学校始终满怀热情。2003年,办学70周年校庆典礼时,我的女儿作为校友回到学校,当时外孙女刚满三岁,我专门带着她们到校园的花坛边拍照,这是属于我们三代人共同的江科大记忆。

“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我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牺牲,母亲也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无锡解放前夕,母亲在我的照片后留下遗笔:“您!您到何年何月才能为祖国服务啊!请告诉我,亲爱的。”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是党和人民培养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振兴中华是我的人生信念。

教书育人始终是我摆在首位的工作。在教学方面,我主讲了“液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伺服系统”“专业日语”“工程矿山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等课程。讲课的方式方法是一门教学艺术,开场白、音量、讲课所用的媒体之间的互相配合、课程节奏等诸多细节,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值得大家去探讨和创新。为此,我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上课经验,总结成《讲课的方式方法》《讲课要点》等讲义,和年轻教师们交流。我还参与有关实验室建设,1981年设计了“静水压力实验”“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验证实验”等三套流体力学实验装置;研究的“液环泵”“电磁泵”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科技论文16篇。

我常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在我看来,思想端正意味着成人,在此基础上勤奋认真好好学习,才能成才。我担任1987届学生班主任时,和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谈过话,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感情很好。这一届学生我至今印象深刻,班长是朱守伟、团支书是张庆奎,他俩工作认真负责,把班级带得特别团结向上,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都很和谐。毕业时,我和班长为每一个同学送行,将他们一一送至学校门口,千叮万嘱、依依不舍,那时离别的场景我现在想起都很是感怀。毕业十年、二十年班级聚会,我都有参加,看着学生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真是欣慰!

作为大学教师,每年都会送走一批毕业生,这么多年照理说应该习以为常了。可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我却还是忍不住为学生们百感交集。不只是对自己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生,我都为他们的师友相别不舍,为他们的学有所获开心,为他们的展翅高飞激动,为他们的大好青春祝福。这是一种超越时间、不分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学校每一年的毕业典礼我都认认真真看,每一年的校长讲话我都仔仔细细读,几十年前的那份感动,至今依旧。

“我忙得很高兴”

现在想来,我的人生有三个重要的18年:在无锡求学成长的18年,塑造了我的品格和精神面貌,坚定了我为党和人民奉献的信念;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工作的18年,让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我在这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1963年,我曾在人民大会堂聆听周恩来总理给北京市大学毕业生作报告,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距今正好60年。

还有一个18年,是在江科大教学督导组发挥余热的18年。通过密集的听课、教评和教研,我系统地反思和梳理了教学经验,对学校情况和教育事业的认知也更深入了。教学督导工作促使我站在教学管理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想法变得更成熟、全面。我当年学的是日语和俄语,但即便是像英语这种我不熟悉的课程也会去听,这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门外语,令我受益良多。在教学督导组,让离开教学一线的我仍然有机会常常和年轻人打交道,接收时新的信息、接触前沿的观点,保持年轻的心态,这是多么宝贵、难得的机会啊。

2008—2022年,我受聘为江科大关工委“成长驿站”指导老师;2015—2022年,我受聘为江科大机械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在关工委的工作非常充实快乐,我喜欢和大学生们交流,分享人生经历和感悟,能对刚步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有所帮助,是我的职责所在。

退休后我还发展了一项新的爱好。其实我年轻时就对摄影很感兴趣,只是那时拍照主要是用于科研,退休后买了一台单反,终于有时间好好学习,也算是圆梦。我加入了江科大摄影家协会,庆祝建党100周年晚会、办学70周年和80周年校庆、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学校这些大型活动我都在现场拍摄,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藏的画面。

每逢大型活动拍摄,往往需要持续站立几个小时,很考验体力,但我忙得很高兴。新校区建设期间,我跟着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多次往返长山拍了很多照片,老师同学搬家的时候我也全程跟拍,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定格了学校的发展印迹,能从上面看到一幢幢教学楼的拔地而起,能从大家的笑脸上看到建设校园的热情洋溢。我还拍了一组叫《绿色校园的守护神》图集,专门拍摄校园里的后勤绿化工作人员,记录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身影。

我年轻时用眼睛看校园的美,看着看着就有了很深的感情,退休后拿起相机,通过镜头“看”身边的人和事,用一张张照片替我表达,延续讲述着我与江科大的故事。

                          (采访、文字整理:罗文 谢凌燕)

 

分享到: